在新时代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,七分公司青年职工孙云飞利用两年时间从职场新人迅速成长为BIM技术与材料管理“双精”的复合型人才。他从质量员岗位起步,在BIM赛场攻坚,在材料堆场值守,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,凭热爱与追求不断磨砺,在钢筋水泥与数字代码中,浇筑出新时代建筑人的成长轨迹。
直面挑战,精益求精钻研BIM技术
2023年7月,孙云飞入职后,被分公司分配到河间开发区人才公寓项目担任质量员。作为新人,他深知自身不足,始终谦虚好学,主动向同事领导请教,努力熟悉工作流程。工作之余,他敏锐抓住学习BIM技术的机会,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,利用业余时间自学,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摸索,逐渐掌握了BIM模型创建与应用的核心要点,并能够独立完成基础建模任务。主体结构完工前,他预建BIM模型,优化砌体排布与屋面排气孔定位,输出指导性图纸。工人据此精准分配材料,实现降耗提效双重目标。在河北建工集团第七届BIM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中,他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创新的解决方案,成功斩获大赛三等奖。
2024年初,孙云飞被调入分公司质量技术科。随着沧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的正式开工,分公司将该项目主体结构土建及机电全专业的BIM建模工作交由孙云飞负责,要求在6个月内完成。面对构件多、工程量大等挑战,他反复修正和优化模型,最终按期交付符合预期的高质量模型。BIM模型的建立使项目部提前预判管线冲突与空间矛盾,优化了施工方案,在建造阶段精准指导物料调度及工序衔接,减少了返工与材料消耗,实现了项目施工周期的高效管控与成本节约。
2024年9月,孙云飞被调到沧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担任材料员,同时兼管BIM技术应用工作。他在干好材料管理工作的同时,将BIM技术深度融入施工管理,利用三维建模优化砌体墙、预制墙板等排布,降低材料损耗;对机电管线进行碰撞模拟,提前规避返工;演示复杂构件支模工艺、屋面施工流程,提前发现构件尺寸与现场不符的问题,避免材料损耗。凭借对BIM技术的持续钻研和过硬的实力,他在河北建工集团第八届BIM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中斩获一等奖,实现从三等奖到一等奖的跨越,彰显了技术与经验的双重跃升。
脚踏实地,精雕细琢质量管理
作为沧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材料员,孙云飞的工作内容包括材料的进出场、质量检验,以及在公司数字化信息系统上精准录入每一批材料的信息等。每天清晨第一个到达施工现场后,他都会仔细核对前一天材料的使用情况,确保账目清晰无误。材料进场时,他严格把控质量关,对每一批次的材料都会仔细检查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为了能更高效地在公司数字化信息系统录入信息,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办公软件的快捷操作技巧,不断提升信息准确录入速度。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,他都会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。他还结合项目实际情况,摸索出一套适合本项目的材料管理方法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保障。
混凝土的出机、入模、养护温度是冬季混凝土浇筑的关键步骤。2024年12月8日,沧州地区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8℃。项目部正在进行综合服务楼三层墙柱混凝土浇筑作业,341立方米混凝土亟需连续浇筑,夜间协调工作困难增大。面对严峻挑战,孙云飞未雨绸缪,提前校准坍落度筒、温度计等工具,备齐防风围挡、保温棉被等物资,还与搅拌站确认冬季专用配比与出机温度。凭借严格的验收标准和快速反应,他准确测量出第一车混凝土出机温度仅有10.5℃,于是迅速上报给项目部,并使用棉被做好保温措施,保证入模温度不低于5℃。为确保第二车混凝土入模温度更高,在之后的浇筑过程中,他督促加快浇筑、严实覆盖,指导布设测温点,持续监测环境温度,做好应急准备。经过一夜奋战,混凝土浇筑工作顺利完成。(七分公司)